曾穗辉|感想
收光
“江滨柳:好像梦中的景象。
云之凡:好像一切都停止了。
江滨柳:一切是都停止了。这夜晚停止了,那月亮停止了,那街灯,这个秋千,你和我,一切都停止了。”
以上是大家所熟悉的《暗恋桃花源》的第一幕,用剧中导演的话说:“江滨柳,我告诉你,这场戏你不好好演,到了下场戏,等你老了,躺在病床上,你就没有回忆了你懂不懂?” 2017年大戏节,我有幸成为大众评审团成员,在7天时间里感受广州戏剧“火山”从喷发、炙热到冷却的过程。这是生活,这也是戏剧,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好好演、在好好活,最后第十九场剧目《大戏节》也落幕了。
回到8年前,从我学习广播编导开始,我有一种优越感,我学习了艺术,我有素养、有品味,我应该去看话剧,看最难的、最好的艺术。事实是在广州找到的是小剧场,看到的是浮夸的表演、虚妄的主题,这不是我想看到的话剧,却没有更多了。三年前我从外地回到广州,我成熟了,在13号剧院看到了很多走到心里的作品、努力的作品,我找到了心中渴望的感觉。我开始不满足,看更多、参与更多。我报名成为了大众评审,我收到通知的那天在朋友圈里写到“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在评审工作的6天时间里,我们看了18部作品,来自不同地方、表现不同主题,7个专业评审加9个大众评审,16个声音和18部作品的意见随机组合,其实我脑子一度死机。太难忘了,每部作品演完演员可能就松一口气,但评委都在思考和权衡,邝叔的多元观点、小乱老师的阅戏无数、舒晨老师的严谨、傅蕾老师的对呈现的要求等等,都在找一个一针见血但又让你不会痛的点,点醒每个作品。我觉得这种开放、平等是不容易的。十二年的大学生戏剧节、五年的非职业戏剧节,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用十年时间默默耕耘,让广州戏剧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觉得关键就是留出了这块自由的土壤。让这个比赛更像是一个嘉年华、一种回归,让广州大学生戏剧和非职业戏剧找到一个落脚点。在沙漠里,总有那么几颗仙人掌,它不显眼,但永不会缺席;它忍受太阳灼烧,体内却滋润、翠绿,大戏节是一颗仙人掌,种在广州这片沙漠里。
有千言万语,在这刻好像没了力气。在舞台上的人其实是看不到观众的,因为演员目光会向上一寸和灯光太强,只有在收光的那一霎那,演员的目光放下来、灯光弱下来,看到了观众的轮廓,再看的表情,再看的了鼓动的双手,鼓起最后的力气微笑、擦汗、鞠躬!
大戏节,明年再见。
沈恩妮 |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即将要开始很奔波但是会愉快的一周”,“我正在度过很愉快的一周,真好”,“啊,愉快的一周就这样过去了”,就是这样的三句话,从我报名做本届大戏节的大众评审开始,内里的OS一直循环播报。以往的好几年都只能间隙地看一两场大戏节的演出,今年却能酣畅淋漓地一连一周参与到其中来,止不住欢呼,我收获了一个充实又满足的大戏节。
多么高兴认识了一群喜欢戏剧的人!一大群为大戏节竟演准备了很长时间的剧社剧团、严谨的组委会、专业的老师和热忱的我们,居然一起书写了这个初冬的美好。辛苦付出任劳任怨的组委会工作人员,从大戏节还未真正开始的造势和准备,到真正竟演的每一天紧锣密鼓的日常工作,为剧组操心和为我们张罗工作餐,再到结束之后的落寞和不舍,每一回在朋友圈看到,都唏嘘心疼不已。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和工作,还有多少的机会能为了自己喜欢事情去付出,我能模拟出来那种尽管辛劳但是幸福无比的感觉。每天疲于在广佛两地奔波的一位准妈妈我,没能报名参加老师们的培训课程,很是遗憾。但是六天的相处下来,发现我们大戏节的评审老师真的是非常专业和负责,对待戏剧很有态度和见解,对待非科班出身的参赛者和大众评审们,又很是包容和随和。虽然有一些时候和我内心的想法并不一样,但是正是这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各种精妙,让我有更多的思考,也才造就了欣赏戏剧的艺术性和愉悦。所有剧目经验完后那个夜晚,我们聚在一起讨论到夜深,对评分和奖项的严谨公正负责,让我觉得,这些热爱戏剧的人身体里有着巨大的能量。一起吃饭一起讨论的大众评审小伙伴们,各自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因为同样的对戏剧的喜爱聚到了一起,本身就是很奇妙的缘分。我们一起欣赏了18出戏剧,却各自给出不同的鉴赏,还常常讨论碰撞产生火花,无论最后有没有把这些想法都整理成通顺的文字去表达,我想我们都在这个喜爱的事情上又收获多了一点。真希望未来我们都能有所热爱,无论生活和工作多么奔忙,都能在内心给自己留一方“自留地”,去经营和收成。
不能不概括性地谈谈我对本届大戏节的18出剧的不同观后感受。我喜欢轻松愉快《神奇大学异闻录》,幽默又丰富有层次的表演让我很是享受。我喜欢娓娓道来温暖感人的《秋分》和《同租时代》,虽然各自都有较为不足的地方,幸好演员的演技和热忱都在线,一样是满满的感动;我喜欢富有寓意的《你好,先生》,像《小王子》一般发人深思;我也喜欢手法纯熟丰富好看的《空壳先生》,还喜欢充满传统情怀的《清明》和逗笑的《白日大道》。肢觉剧场的《月亮的那一面》让我心生怜惜也保有思考的余地;《衣冠冢》让我去探寻人物的内在关系该如何处理和表达会更佳;还有精湛磅礴的《你》,让我内心紧了很多回。我也有很明确的不喜欢的剧目,或是荒诞得来欠缺美感和考究;或是空有复杂的架构和华丽的衣裳却没有成熟的框架和演绎,连基本的起伏矛盾都未能窥见一二;又或是冗长的剧情和尴尬的包袱;更有甚者,在我看来却连基本的价值取向都没能给予正确的引导。有人说专业的观剧评论不该表述自己的喜恶,可这却是我每一场最真实的感受,我只愿遵从我的内心。
最后以一阙词作结,“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正是这样。
黎毅文|大戏节观后感
六天,十八场戏真叫人如痴如醉。六天,还有六个饭盒,四碗汤,两杯豆浆,这真是满满的收获,好棒耶。
如果有吃瓜群众问我:今年的大戏节你觉得怎样呢,好看吗?我的回答是:有惊艳全场的,也有相当不尽如人意的。我已经做好展演时二刷几部好戏的准备,而对于今年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剧组,期待下一年也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聊一下我看到的东西和些许的想法呗,不喜请喷,不喜请喷,不过请别喷F或S开头的单词就好,谢谢。
首先是最直观的观剧体验上。大多大学生剧社的剧本都偏向线性故事的叙述,今年故事背景放在民国时期的剧尤其多。这就使得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等需要做得更为仔细。所以在剧社排剧的同时也需要去深入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举个最直接的例子,除了《狗命》之外,其他几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剧都出现了手枪这个道具。而这个也是让我不太能入戏的地方,毕竟沙漠之鹰出现在了民国,这会让军迷朋友会笑得前翻后仰。总体来讲,剧组对于道具和布景准备得不够仔细,然而就是这些东西是保证观众不出戏的关键。归结原因应该有三个:一经费,二人手不够,三觉得布景道具不重要,不去用心。
另外我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是,有些剧和舞台不搭。我觉得非职的剧社在利用和结合舞台上相对来说会做得更好,例如《先生,你好》,《空壳先生》等,当然大学生中《你》,《神奇大学异闻录》在结合舞台上做得很棒。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决赛是在一个黑匣子里面进行,而导演在舞台调度和舞台表达方式上应该与舞台相结合,要去利用这个舞台的特点,而不仅仅只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文章有点长,不过还是让我说出我这最大的感受。在对某种思想情感进行表达的时候,大学生和非职之间有挺大的差异。在大学生身上我看到了两个形容词:激烈,锋利,在舞台表达上,有点像一头红了眼,接近疯狂的公牛。而非职,更多的是柔软,像雨水渗入土地。
使得大学生在表达思想上如此激进,会不会是因为独立时间不长,生活阅历不够,还有年轻所伴随的冲动,热血和迷茫。就好像,有的大学生还没遇到过没钱吃饭,没钱租屋,没试过低声下气,却要批判整个社会的拜金风气;有的大学生还没完全进入社会,切实体验过社会,却去批判社会制度的不健全。这样,肯定会有盲点。譬如,《你》这部剧能够引起我很大的反响,是因为我也从编剧思考的方向想过《你》呈现出来的问题,我很讨厌我家里给我带来的一些习惯,性格,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这些东西在制约我,在束缚我。不过如果要我把我家家带给我的这些我讨厌的东西比作一个狭窄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带电的狗套圈,我做不到。或许有人会说这世界上就存在《你》所描述的那样的父母,他们就是那么极端那么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看到这部剧,让演员用每一寸表演去触痛到他们的心。在看完这部剧之后,我试着像拿到一个剧本,我去演一个母亲,然后我儿子用《你》的语境跟我诉说,我发现我的即时反应是满脸泪水,迷茫,嘴唇在动但什么都说不出口,似乎想后悔点什么又没得后悔——我要后悔爱我儿子吗?
我很喜欢《你》,我也爱我的父母亲。
我是个大学生,上面说的东西也是给自己提个醒。各位看官喜欢的点个赞,不喜欢的也请喷下,不过别带F或S开头的字眼就好。最后必须给广话点个大大的赞,大戏节搞得都有点像国庆的样子了,一年突然就多了七天假期……这个节肯定会越办越好,希望能看到更多精彩的戏剧能在U13上演。
穆昊坤|我在大戏节的三生三世
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最后一次能在大戏节上看那么多戏。当我在朋友圈中看到剧场工作人员晒近三年的大戏节宣传册时,我也感慨到作为一名话剧的忠粉这三年来大戏节给我的种种感受。看过的戏,记下的剧社现在回想起来还如同昨日。
记得2014年在广外学习时接触到北校话剧队的活动,也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让我知道了广州大戏节,和我说这里可以随便看比赛的。2015年第十届大戏节的开幕我傻傻的就杀了过去,还以为是在大剧场,从那时大戏节首次搬到U13举办,第一场戏是华师朝露剧社的《我没有时间》。这部原创剧,简单道具,常服表演如同排练,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学生时代。事物起初的样子虽然简陋却永远透着内心的纯粹。第二场非职单元的《穗城碎画》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人一戏的表演形式,表演后看到他们奔向地铁的身影,我同样看到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因为对戏剧的热爱而聚到一起的人们,虽然时间很有限却因为纯粹的爱而排练。那一年我是在公众号的每日图片和剧评中,感受大戏节黑匣子剧场里讲述的那些戏里戏外的故事。
看着书架上第十一届大戏节的黑色宣传册,我想起2016年的大戏节蹭票经历,嫉妒那第一届的大众评审,羡慕抢到很多张票的观众,每次观众进场后都祈祷还有空位,进不去也想在门外听听场内的声音。每场结束之后我都在朋友圈中第一时间写下我的感受,作为纪念,这一写就是六天17篇,我感谢那一届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用开放的心态对待我这个每天都来蹭票的“剧外人”。
今年十一假期一个剧社说要招参加大戏节预赛的演员,我本以为是去演配角,看了剧本深知大戏节水准的我想帮社长改改剧本。但是只有几天时间还没有演员着实着急。本以为我会以参赛的方式接触今年大戏节时,我却提前回去工作了。不过看到赛会期间恰好我在休假也实在让人兴奋。正当我担心公司网速不利于我抢票时,我被选为今年的大众评审,兴奋之余也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开赛前一周看了四本关于艺术文学的书,列出了我评判作品的标准和分解项分值,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我看剧用的工作手册。这一次是六天18场,除了坚持每场后第一时间在朋友圈中记录下我的感受外,我也参与到了剧评之中。我第一次发现码了那么多字对我来说不是负担竟是享受。结束后的评奖环节是我这一周以来经历的高潮,这是一场近三个小时的戏剧,专业与大众评审如同《十二怒汉》一般,应对每个赛后的戏剧性变化。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选票的神圣 ,我观点的被尊重,我表达的自由,我人格上的平等。在艰难的单项奖评选后得到比较意外结果,当我听到评委主任张老师那段,行政上不干预,虽然没有奥斯卡的影响力但是那是我们的追求,尊重最终评委的投票认可的结果,那段话时。我内心涌上一股清流暖泉,我体会到了大戏节组委的个性。这也许是中国戏剧奖中最具有公信力的评比了吧。
每次大戏节结束我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平静下我的心情,需要从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中走出来,需要让那一次次被调动的情绪中平复回来。我爱大戏节,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让我集中的看到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么多次实验的尝试,在戏外也能让我为同学朋友之间的情谊和努力而感动。我又将沉默一段时间,偶尔会看看我自己的朋友圈,刷刷公众号上那些美丽的瞬间和品评,当问我怎么总是那么安静时,我仍然想说“我还没有出戏。”
于小冉|属于戏剧热爱者的节
今年的大戏节我成为大众评审之一,6天共观看了18部作品,并打分,还写了几篇剧评。
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这么密集的看戏,作为一个喜爱戏剧的观戏人来说是非常过瘾的。而作为大众评审还有每场观看后的现场打分,所以看戏时不仅仅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还要特别留意剧本内容,导演的舞台表现以及演员的现场演绎。
如果说到感想与感受,每场的专业评委老师的点评真的不仅让编导演员学到不少经验,对于我也是获益匪浅。
最大的感触还是觉得不论是热爱戏剧的大学生还是非职人,他们很幸运拥有这样一个创作和展示的平台。无论名次高下,我在他们的作品和表演里看到了他们对他们热爱的事情的激情,坚持与执着。我也以此激励我自己,希望明年的大戏节,我也可以换个身份更加近距离的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