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札记|大戏节竞演最后一念
2017-10-10

《唐僧收徒记》西北大学小黑戏剧工作室

《赤子心》二黑

《唐僧收徒记》剧情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唐僧收徒记,我能看得出来他们十分希望做出一部爆笑的话剧,可惜她们还是差了么一点。

就演员而言看起来出了沙僧扮演者会比较有自信外,其他演员都是处于心里没底气的状态,导致整部剧都在尬聊尬演,剧本完成度非常的低。

导演和演员角度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太尬了,会导致觉得导演没用心,演员没用功。不过我今天想说的是她们这部剧以外的东西——她们团队,如果你问我今年我觉得哪个团队我比较喜欢,我会告诉你是她们,西安离广州两千公里,我试问自己愿不愿意去两万公里外的地方演出?在一个不同文化不同口味的地方,是否又有胆量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我真的觉得她们对话剧的热爱非常浓烈。演员全换人的前提下,明知效果不好,可是依然坚持过来,但也有人会说这是对观众的不负责,拜托这是比赛她们对自己负责就好了。当我看到她们几个主创站在那里认真听老师们的意见以及她们也承认表演上很多不足的地方时,我为之动容,也许她们这次带来的作品不如理想,可是我相信他们这个团队只要存在着,终有一天会做出一台好戏。

期待你们明年发挥自己文学院的特色,做一台好戏给我们看。

《唐僧收徒记》林兰英

《唐僧收徒记》以唐三藏西天取经为故事蓝本,进行了现代化演绎。总体上来说,剧本的构思还是合理的,戏剧的呈现也是流畅的,结尾加入了西天取经后新闻记者的采访,这是全剧的一大亮点,但综观整部戏剧,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每幕的转换,转幕都以大段画外音的形式交代故事情节,时间长,台词也显得累赘,从而造成观众观剧的耐心被消磨。每一幕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若开头没有处理好,后面的情节呈现都难以为继,因为观众已经预先降低了期待视野。其次,是在正剧和喜剧间定位不清,唐三藏一会儿虔诚地念着佛经、宣扬佛法,一会儿又贼眉鼠眼地开始了搞笑,过一会儿又开始一本正经地说教。不是说人物不能有多面性的呈现,只是这多面性的转换该有合适的节点,不然就难免显得生硬且尴尬。整场看下来,难以给这部剧一个定位。说是正剧吧,又特意添加了喜剧元素,且许多表演是以无厘头的方式呈现的;说是喜剧吧,笑点又不够集中也不够充分,只是在台词上插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且开头结尾都宣扬宏大的普世之道。这种定位的模糊,造成整部剧既缺失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感,也没能做到寓教于乐。

演员的表演也是一大硬伤,这大概跟全组成员的临时撤换以及排练的匆忙有关,看得出几位主角在演绎的过程中,很用心也很卖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演员在台词、肢体、表情等方面都没能有太多打动人心的地方。相比之下,两位配角:饰演白龙马的女生和高老庄庄主(兼卖艺伙计、新闻记者)的男生反倒显出了他们可爱的一面。综合以上,这部剧若要继续排演,还需认真打磨。

《你》中南民族大学月亮化石剧团实验剧社

《你》黄海量

不断划开那些旧伤口的她,

以鲜血对抗自认丑陋的痂。

该剧在形式上已经注定它不是一个好好讲故事的剧了,感觉编导非常用力地展现一种病态的母女关系,开场的背景音是各种亲子吵架情景的混杂,伴随这种音乐下那些关系,演员的肢体呈现一种挣扎,逃离,困束的状态,也让我一度以为是肢体剧,展现亲子关系的,但后来场中只留两名女演员,并且彼此饰演自己内心的两种想法或是母女,借由这两个人对内心与母女间的切换,展现一种扭曲和尖锐的母女关系。

编导一开始,其实已经选择了自己要表现的东西,这种选择,其实已经意味着会对某些观众进行抛弃。说真,这部剧好“看”,但我看不好,因为从导演选择的切入点以及这么激烈的表现下,很多东西其实被极端化了,所以它也是不留余地的,以至于最后剧本下的母女,都在走向毁灭自我的结局。而这个矛盾的产生,在我看来,一是源于母女对外貌的过度关注,二是源于女儿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母亲作为养育者这个强势角色下对女儿身心的打压,三源于母亲给予女儿自由却不授予女儿追求自由的力量。但编导对于矛盾,她选择的是激化,所以才有那些诸如整容毁容,饲主与狗,屠宰场的种种狰狞的意像化的元素。

正因为表现的是矛盾的状态,所以这个剧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演与尖锐的台本去戏剧化这些状态,不得不说,演员的肢体性语言很丰富,充满力量与爆发力,多种类似二人对抗式的训练式拉伸动作很有张力,全程下来,没有一种类似学生的随意感。

但该剧又很学生感,虽然表演力很足,台词也很具有文学性,但对比主题的把握以及表现东西的选择,是很任性而且叛逆化的,不排除真的会有那种伤性高的母女关系,但其实对更多人来说,亲子关系是矛盾与缓和交织的混合体,本质是向上向善的,而该剧就是一黑到底,是凌厉而不留余地,像叛逆期对父母心死的孩子。或者其实是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极端化来给观众心中刻画一些疤吧。

可这刀啊,划不开我内心的心痂,因为虽然我讨厌痂的丑陋,但痂下新生的血肉才是鲜活而具有生命力,它是美丽的,也是值得坚守和去用来治愈人的。

《看不见的黑暗》二黑

我相信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你》是今年大戏节最期待的一部作品吧,可是在看完作品后我的内心却觉得异常惘然,我不知道这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即使我在三十分钟里从戏里不断跳进跳出,但是看完后我依然迷茫,迷茫我为什么会觉得迷茫。我觉得很多人看话剧的时候都会想要一种明悟,但是当你以为自己看清楚的时候你真的看清了吗,说实话这部剧就像涂鸦本一样,她把破碎的东西带给你,她需要你自己一步一步的思想,一步一步的补充。这正是我的迷茫,就像她如涂鸦本一般,我越涂越多却越涂越乱,我不知道我要不要继续填涂下去,我也不知道我填涂出来的是什么,关于母女?关于虐童?关于爱?关于命运?关于印记?关于你?

关于这部作品我不是很喜欢,不是因为她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填涂,而是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表演,我觉得这样的表演很刺人,不仅仅刺痛观众也刺痛演员,这部戏演得越多演员陷得越深,谢幕时我看到“女儿”好像出不来的感觉。

后面评委和观众都有说他们太偏激了,不会有这样的母亲,其实我对这观点不是很认同,有的东西你看不见不代表着她不存在。也许观众作为一个母亲而言她会说世界上没这样的母亲,但试想一下,如果母亲真的很爱女儿,怕她走错路,她会怎样?最简单的就是控制她,告诉她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对错。长久的控制压抑下,母亲不满于现在控制她会进一步控制,而女儿呢,她慢慢失去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母亲”其实不难理解爱和恨产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才会说爱即是恨。当爱到深处是会变成恨,恨到深处会变成爱,有时候有的虐童案大部分都是因为爱,因为爱她所以害怕她走错,因为爱她所以打骂,因为爱她所以希望她更好,爱之深恨之切。

其实对我而言,《你》思想挺成熟的,思想就像天平,她不断走向一个方向,不是因为偏激,而是想通过这一点让观众看见思考天平两侧的分别。就像开头说的她很像一个涂鸦本,你看到什么,你想到什么她就是什么。

《你|没有足够的爱去克服两个世界的鸿沟》林兰英

这部剧很难以传统的戏剧形式去定义,整部剧融合了肢体、舞蹈、默剧、朗诵等形式,其间还配以画外音辅助肢体语言的解读。一开场,画外音就以各种方言展示各个地区子女与父母争吵的精华语句,那些对最亲的人说出的或是言不由衷或是咄咄逼人的话,几乎发生在每一个家庭里,因此,戏剧一开场就带观众进入情境,每个人不由得代入自己。

除去开头和结尾,整出戏大部分时间只有两个演员以肢体和念白进行演绎,念白是大段狰狞的对白或者残酷的独白,肢体配以表达人物的爱、恨,表达人物内心的孤独、嘶吼、挣扎、愤怒以及由此体现的生命的震颤。

 一、母女关系的探讨

母女关系是这部剧探讨的核心点,但是母女温情的一面被略去,剧中主要呈现的是母女从互视到互噬再到互弑的关系,展现母亲与女儿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叛离的矛盾与纠葛。所以,整出剧看下来是压抑且残酷的。

1、以母为镜:母女互视

剧中只有两个主要演员,这两个人有时候像是母女,有时候又像是同一个人的两面。作为母亲的时候,是女儿与母亲的对峙,作为双面的自己时,又是与自我内心的对话。相比于父亲,母亲与女儿的关系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女儿与母亲常常互为镜像,上下两代间通过彼此互视来关照自我的内心世界。因为母女同根互渗,母亲对于女儿来说,既是“自我”也是“他者”,看着母亲,就像看着自己的镜像,与母亲对话,就像和内心最真实、最狰狞的自我对峙。女儿对于母亲,同样也是如此。最明显的互视展现在容貌上,母亲常常以自身的容貌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女儿,“你的鼻子太塌了,不像我”、“要是脸小点也还好,可惜脸也太大了”,女儿对自身容貌的最初确认来源于母亲的审视,这时候的母亲像一个裁判,裁夺了女儿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常是伴随一生的。

2、以母为牢:母女互噬

这部剧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的控诉是鲜明的。编剧以诸多暴力的肢体和激烈的言语展现出与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温柔贤良的母亲截然相反的一面。导演以勒、掐、捆等肢体动作展现母亲对女儿的禁锢。每一个母亲都试图控制自己的女儿,这种控制往往是无意识的,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行为品行亦或是每一步的人生道路,母亲常常希望女儿按照自己为她们设定好的路线行走,不要出现半点的偏颇,而这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禁锢,又常常在母爱之名的主导下进行。编剧在此试图探讨,子女是否完全归属于父母?编剧以狼和狗两个意象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掌控。子女一出生都是带着野性的狼崽子,父母的教化让狼崽子带上了项圈,狼被驯化成了狗,那顶项圈便是禁锢的标志。但是年轻的儿女们哪甘愿就此束缚,女儿最终会挣脱襁褓叛离母亲,高喊“我是最鲜活的生命”,“我是被放逐的孤岛”。在禁锢与叛逃的两极关系里,母女间不可避免地相互撕咬与互噬,于是随着剧情的展开,肢体的爆裂性也越来越强烈。导演特意设置了几组两人背对背的演绎动作,明明是彼此对话,却只能背对着沟通,这正像是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永远试图接近却又无法靠近。

3、以母为恨:母女互弑

大部分家庭里,母女关系也就停留在第二个阶段,不至于走上彼此仇视之路。然而这部剧并未止于此,一系列眼红耳粗、掐紧脖子的动作,配上屠宰场、宰割等烈性极强的词语,让母女从互噬走向了互弑。在评委点评环节,多位评委对整部剧歇斯底里的演绎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整部剧太“紧”了,时刻处于暴烈的顶点,仿佛没有一丝温情,这种演绎方式放在母女的关系的探讨里太残酷了,母女之爱何至于此?

我不认为“紧”是这部剧的缺点但又试图探讨很多观众观剧后不舒服感的来源。细想之下,大概是剧本在互弑的爆裂性演绎之后没能有一个给予观众释放的松软性的处理,也就是缺少母女或者或缺少与自我“互释”的环节。这大概跟编剧过于年轻有些关系。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在与父母斗,张爱玲说 “我们大多等到父母的形象濒于瓦解才真正了解他们。时间帮着我们斗,斗赢了,便觉得自己更合适生存”。等每一个女儿身为人母,或许就能与当年的母亲,当年的自己真正和解了。

二、女性对外在自我的执着追求

相比男性观众而言,《你》是一部更适合女性观众看的剧。这部剧在探讨母女关系,也在探讨年轻女性的内心世界,所以相比男性观众而言,更易触动女性的内心。

除了母女关系,整部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女性对外在自我的执着追求。每一个女生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一段对美丽容貌、对完美身材极度迷恋的时期。对美的追求,对外在自我的渴求导致她们陷入自我癫狂的时期。而对于不具备外在容貌优势的女生而言,更是如此,外界的眼光,自我的审视,让每一个不完美的女生都试图改变自己,甚至极端地毁灭自己。一段痛苦的从自我否认到自我确认的过程,是每一个不具备外在优势的女生生命中必经的过程。而这部剧,正是在真实而残酷地展现这个过程。“我是一个真正的丑八怪”“我要惩罚你的肥胖”剧作以浓重的词语和表演方式展现出女生对外在自我的自卑以及由这种自卑引发的试图毁灭自我的心境。而这种自我怀疑与否定大概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步步稀释,最后方能真正地确认、悦纳自己。我想这部剧年轻的编剧,还未能够自我确认,所以才选用如此极端的表演方式呈现整部剧,不带一丝松弛。

戏剧结尾,几个演员背对着在灯光下半躺着拥抱着自己。或许,在这个世间,我们都是被放逐的孤岛,我们试图与别人相拥,在彼此的怀抱里取暖,但最后只能怀抱自己,与自己相依偎,孤独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情。

《同租时代》飛凡剧社

《同租时代|即便不能归来,仍有人为你抚平创伤》沐浴更衣

一位吉他手从观众席穿过,吉他奏起,舞台也就开始她的故事了。租房的广告录音错乱地叠加,在这个空间要发生的是关于一个遥远国度租房的事情。“遥远的国度”意味着离开了家,“租房”意味着这里只是短暂的停留,也不是家。可是这个却是关于家的故事。

主角丹丹一开始自述“我家是古典音乐世家,可我不喜欢古典”本想在新西兰学到更多,可做起了“代购”。她的家是“古典音乐世家”,而她却想违背这份传承。

另一主角高万,是一个金融咨询师,离家12年,看上去是一个老大哥,与丹丹一见面便说“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他提到了家,也始终用真心去维系这个租房里的人与人的关系。可他却在自述的独白说自己“害怕”,他对观众如此坦诚,观众越看到他在生活中的掩藏,他的害怕没有向旁人诉说,只能在一个自己的内心独白里袒露。他害怕在新西兰的每一步,但更害怕回国,害怕回家。我想这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仅是出国者的心声,是所以离家者的心声。离开自己的国家,离开自己的城市,甚至只是离开家在同一个城市租房子,这些人“不是觉得这里有多好,而是害怕回家。”

第三位租客很有意思,他gay里gay气,他喜欢菊花,重点是他没有名字。他是一名同性恋者,无法在国内出柜,在新西兰自由地活出自己的样子,但始终不知该如何向父母坦诚真实的自己。心酸啊!无名的他代表了更多子女的心,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同性恋者,可我们能共鸣到那股心酸,父母理所当然的期待与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此南辕北辙,他们无法像朋友一般感受我们的心情,他们更多地操心我们的未来。正是这份“操心”阻碍了我和你,正是这份“操心”让我离家,正是这份“操心”我不知如何回家。

剧里有一个篇章题目似的旁白“就想离父母远一点,不想听那么多唠唠叨叨。”逃离,来到别的国家,承受孤独,只为能在这里呼吸到自由的气息,不被家约束的气息。

很温暖,结局时刻,每个人都拥有了爱情,爱情意味着陪伴,意味着家的开端,希望能在这个“做自己”的国度建立自己的家而不再逃离,这好像是一份期盼和祝福,每一个游子都能拥有自己的家,即便不能归来,仍有人为你抚平创伤。

《同租时代》黄海量

说实话我还蛮期待这部由新西兰华人留学生给我们带来的剧的,因为我一直都没看过一部展示留学生在外国生活状态的剧,而我就是那种俗气地认为新西兰留学生一定会有新西兰化的剧的人,结果这部剧给人感觉,也真的仿如新西兰那般缓和,闲适,令人生不起气,它没有明显的矛盾点存在,即使有过也没有铺设开来,短暂被带过,所以给人的观感更多像是电视情景剧,片段化的叙事,展示太多现实细节而忽略对生活的提取,没有达到一种抽象化后的高度,也没有显现出一种很统一的,坚固的,属于留学生的共同精神。

另外,时空感的错乱让人出戏,空间例如关于门口,既然已经把门口定位在冰箱旁,出口和入口位置也必须一致,这才符合逻辑,也符合观众对剧情的把握,但进来一个门,出去又在另一个方向,舞台道具的作用就被废了。还有,时间三个月,其实在我看来,三个月足够逼走舍友或者和他做朋友,三个月了,新旧舍友还保持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不太对劲。当然这只是我观感的问题。

谈谈角色,角色设定其实挺好玩的,但就是缺少表现角色性格的各种元素与互相冲突感,北京大咧女与洁癖同性恋的展现其实可以不仅仅在于争一个洗手间,导演可以想多些情节表现他们更多矛盾点,另外,北京女的弟弟这个角色有点像是过场以及可有可无,既然他饰演的又是同性恋,怎么去表现他与旧舍友的爱情线使其圆满呢?北京女与金融男的线还好,但在个性塑造还可以多加功夫,最大的例子在于,金融男的“害怕”,其实这可以代表某种留学生的想法,但表现地也仅仅在于说辞,话剧虽然叫话剧,但如何把话说到观众心里,需要各种戏剧元素去支撑,金融男这一角色并没有很稳固很递进的情节去让他说的这种“害怕”使人触动和理解,这是挺遗憾的。

但是,这部剧很暖和很温馨,现场吉他伴奏一key进来,整个场景以及气氛就鲜活起来,整体给人真的很赞!!每个角色虽然表现不多,确都是鲜活的,真诚的,热情的,这很touch到各位的。作为新西兰华人的剧社,他们可以走的路很长。

所以我期待着,下一年,能和他们再次见面。